媽媽手:成因與預防分析

媽媽手的成因分析

媽媽手常見於產後或長期重複拇指與手腕動作的人群。成因可分為三大機制列舉如下:

  1. 腱鞘病理:以狄奎爾文氏腱鞘炎(De Quervain’s tenosynovitis)最為典型,因拇拇長肌與短伸肌腱鞘發炎、腱鞘增厚或滑膜增生,造成腱在腱溝內活動受阻。
  2. 機械性負荷:頻繁抱嬰、餵奶、提重物或長時間握持手機等,誘發持續微損傷與慢性發炎。
  3. 生理與個體差異:荷爾蒙變化(產後)、肌力不足或本來的關節鬆弛都會提高風險。

典型症狀與病理表現(列舉):拇指根部疼痛、壓痛、握力下降、轉腕時刺痛或卡滯感;臨床上常見 Finkelstein 測試陽性、局部腫脹或摩擦感。

媽媽手的預防與治療方法

  1. 動作調整(日常注意)
  • 交替抱姿、避免長時間單側拇指用力,提物靠近身體減少槓桿。
  • 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抱巾、奶瓶或手推車,減低拇指負荷。
  1. 康復與自我照護(實務建議)
  • 急性期以冷敷減腫、休息與短期拇指固定夾板;慢性僵硬可熱敷助循環。
  • 每日數次進行拇指伸展、手腕旋轉與腱滑動練習;逐步加入握力球等強化訓練。
  1. 醫療介入
  • 若症狀超過兩週或功能受限,應尋求專業評估。醫師可能建議口服消炎藥、局部類固醇注射或物理治療(超音波、電療)。少數難治病例考慮腱鞘切開減壓手術。
  1. 專業術語解釋(簡明)
  • 腱鞘(tendon sheath):包覆腱的滑膜管,炎症會使其變窄。
  • tenosynovitis(腱鞘炎):腱鞘滑膜發炎,導致疼痛與摩擦。
  • Finkelstein test:將拇指握拳、手腕尺偏移時誘發疼痛的臨床測試。

小結:早期識別與動作改良是關鍵,配合短期支撐與適當復健,多數情況可有效緩解。若保守治療無效,再由專業介入可縮短復原時間。媽媽手雖常見,但透過實務性調整與術語化的理解,可以更理性地預防與處理。

Tags:

No responses ye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